阅读历史
换源:

第381章 同盟国的想法

作品: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作者:人民元首|分类:综合其他|更新:2024-01-26 15:45:43|下载: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TXT下载
听书 -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亲爱的温斯顿爵士,这就是你的想法吗?”

法国总统贝当对着手里的电话说道。

“没错,我们英国和法国一定要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产国际组织以对抗轴心国在欧洲的扩张。”

电话另一头的丘吉尔用他那有力的腔调回答。

本来英国对于主动遏制德国还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

不然为什么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国家都被他们出卖给了德国。

英国目前的战备情况非常糟糕,人民对于打仗也缺乏兴趣。

开玩笑,英国人的厌战情绪可比德国人高多了。

德国因为一战失败国内复仇主义盛行,对于开战反而有相当高的支持度。

唯一让他们担心的就是开战会不会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

但是只要有足够的理由,很多人都愿意拿起枪上战场。

但是英国就不一样了。

人家是战胜国,没有复仇主义加持自然没有那么强的决心打仗。

如果不是德国最近做的太过分了,英国的统治者觉得有必要遏制一下德国人,否则也不会出手。

即便如此,英国人民对于出兵也是兴致缺缺。

不过丘吉尔可不这么想,所以今天他找贝当谈话就是希望法国能够出兵进攻德国。

“出兵?”

电话那头的贝当用略带戏谑的语气说道。

“我们法国可没有办法出兵,事实上,自从上次特别军事行动失败之后我们法国就没有进攻德国的能力了。”

“你在开玩笑吗贝当总统?你们可是欧洲第一陆军哎?

欧洲第一陆军会没有进攻能力?”

丘吉尔连用了三个问句表达了他的不解。

“我们军队的士兵不想打仗,平时巡逻一下边境或者镇压殖民地还勉勉强强。

让他们进攻德国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下达了这样的命令,第二天你就能在断头台上看到我了。”

贝当说的有些夸张,但是真实情况也差不了多少。

都说欧洲列强很好战,是一群狂热的战争贩子,这话对,但也不对。

历史上这些国家多次发动过侵略战争,但那都是以前了,现在的欧洲列强可爱好和平了。

现在的欧洲列强喜欢让别人打仗,但不想自己打仗,这是严重不符合祖辈传承的。

因为欧洲人祖辈传承下来的战争精神,在一战后就被彻底消灭了。

一战刚爆发的时候,整个欧洲都沸腾了,贵族们对战争的降临喜上眉梢,平民们也兴高采烈。

俄国宣布参战后,沙皇尼古拉在圣彼得堡冬宫的阳台上接见了向他欢呼的大批人群。

人们纷纷向沙皇行跪拜礼,挥舞旗帜高唱国歌。

俄国大军士气高昂,连动员都没完成就迅速开拨前往战场,军用物资也没准备齐全,生怕去晚了就捞不到好处了。

德国宣布参战后,5万名由中产市民和学生组成的游行队伍聚集在皇宫面前对德皇欢呼,在酒馆、咖啡馆和露天啤酒座的市民顾客们集体主动起立高唱爱国歌曲。

由德国年轻人组成的大军坐火车出发时,主动在火车上涂抹着“打到巴黎去”的字样。

法国宣布参战后,普安卡雷总统宣布要建立全国人民的“神圣同盟”,巴黎的街头上到处都是欢呼的年轻人。

大家纷纷高喊口号要“痛扁德国佬”,民众纷纷摩拳擦掌要一雪四十多年前对德国的色当之耻。

英国那边更离谱,志愿参军的民众排成长队,纷纷主动要求离开英国本土到欧洲大陆作战。

对自己可能牺牲在一个和保家卫国毫无关联的战场上这个事毫不在意。

类似的场景在欧洲多个列强国家中纷纷出现,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是一样的出现了参军狂潮,对战争的降临可谓是喝彩式的欢迎。

整个欧洲的所有参战国都出现了民众的参军狂潮,都有出现过市民因体检不合格无法参军,感觉被剥夺了赢得荣耀的机会愤而自杀的新闻。

为什么一战刚开始的时候,欧洲的民众这么狂热的要求参军?

因为在1914年一战爆发前,欧洲已经有40多年没经历过战争了,整整两代人,民众对战争的印象还停留在40多年前。

从一战的40年前到一战三四百年前的这个区间,战争对欧洲人而言就意味着财富,就意味着地位。

化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普遍认为战争就是一场激动人心的短暂冒险,都相信自己的国家只要参战必然能迅速取胜且伤亡不多。

战争只要开启,就意味着自己的国家即将发财,自己也会跟着发财。

现在的人肯定不会这么想,但一战前整个欧洲的年轻人都是这么想的。

别笑话当年的欧洲年轻人愚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让你换位思考下,然后你就能理解了。

比如说现在中国出动了5万军队结果直接灭亡了美国,代价是只死亡了几十人,伤了几百人。

从美国掠夺来的财富直接导致全体中国人的收入暴涨,以前月入5000的现在月入1万,以前月入1万的现在月入2万。

那民众对参战的士兵必然极其感恩,绝对不吝啬与给参战士兵们极高的荣誉和财富,也必然对阵亡士兵的家属极其的保护并给与高额的补贴。

如果这样的战例不止出现一次,而是出现过十几次,整整三四百年只要发生战争都是这样的结局。

那请问你会怎样看待战争?

只可惜生不逢时,没机会像祖辈那样参军换一个荣华富贵啊。

这个时候一个叫美丽国的富裕国家向我们宣战了,你会害怕还是兴奋?你会支持还是反对?

代入一下,换位思考,你就能理解一战前的欧洲年轻人了。

但一战这一次不一样了,一战前的几十年整个地球的殖民地就已经被几乎瓜分干净了,再也没有新增殖民地供欧洲列强掠夺了。

再想抢,那就只能抢已经被其他欧洲列强占领的殖民地了,而这必然意味着全面战争,这个欧洲国家会直接在欧洲本土发兵来攻打本国。

这种没有新增殖民地可供掠夺的日子持续了几十年后,欧洲人忍受不了了。

因为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日子到头了,已经有很多人出现了很多年生活水平增长停滞的现象。

而这一切他们都归结于政府不敢发动对外战争,过于的软弱无能。

这结论看起来很可笑,但和历史书上先辈们发动一次战争就富裕一次的史实结合起来看的话,就一点都不可笑。

所以整个欧洲的年轻人都狂热的参军,都希望用战争来解决自家国家无法继续富裕的问题。

这种狂热,是没有从战争中掠夺过海量财富的中国人无法想象的。

二战的时候法国人跪的很快,投降速度比德军的进攻速度还快,被中国人认定为战争意志极为薄弱的民族。

但一战的时候,法国人是整个欧洲战争意志最强的民族,对战争的狂热程度足以碾压所有中国人的想象力极限。

用一组数据来描述下这种极致的战争狂热。

1914年一战爆发时,整个法国不到4000万人口,其中2000万为男性。

结果法国累计动员了800万男性上战场,约合全国40%的男性。

最后法军战死131万人,伤残280万,死伤合计400万,约合全体军队的一半。

战后法国男性的平均年龄爆降,人几乎都死光了。

全国4成男性上了战场,然后士兵伤残率为一半。

这样的烂仗打了足足4年都没有拿到任何好处,结果法兰西民族的男人还要继续打,非打赢不可。

巴黎大学战前共有1.4万名学生,战后还活着的只有三四干人,大部分还都是没有上战场的女生,男生几乎死光了。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一座拥有14名菲尔兹奖得主和13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名校,傅里叶、柯西、拉普拉斯、拉格朗日等人的母校。

一战结束后整个学校的学生几乎全灭,有的年级活着从战场回来的只有几个学生。

法国流干了血,整整损失了一代年轻人,战后全国都找不到几个年轻男性了,当时甚至有很多在法国挖战壕的华工都娶到了年轻漂亮的法国美少女,付出这么惨重的代价只是为了让法国能打赢战争。

这样的民族,你说战争意志算不算强。

play
next
close